失眠症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,而且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,那么,失眠该如何治疗?
了解失眠症
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,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是形成本症的致病心理因素。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,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、入睡困难、早醒。
病因
1、身体原因:躯体疾病和服用药物可以影响睡眠。如消化不良、头痛、背痛、关节炎、心脏病、糖尿病、哮喘、鼻窦炎、溃疡病,或服用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。
2、精神原因:可能的原因有压力很大、过度忧虑、紧张或焦虑、悲伤或抑郁、生气,容易出现睡眠问题。
3、生活方式: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睡眠问题也很常见。如饮用咖啡或茶叶、晚间饮酒、睡前进食或晚饭较晚造成满腹食物尚未消化、大量吸烟、睡前剧烈的体力活动、睡前过度的精神活动、夜班工作、白天小睡、上床时间不规律、起床时间不规律。
4、环境因素:吵闹的睡眠环境、睡眠环境过于明亮、污染、过度拥挤。
分类
临床表现分类:
1、睡眠潜入期:入睡时间超过3分钟;
2、睡眠维持: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;
3、睡眠质量:多恶梦;
4、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;
5、日间残留效应:次晨感到头昏,精神不振,嗜睡,乏力等。
按病程分类:一过性或急性失眠,病程小于4周;短期或亚急性失眠,病程大于4周小于3~6个月;或慢性失眠,病程大于6个月。
按严重程度分类:轻度。偶发,对生活质量影响小;中度,每晚发生,中度影响生活质量,伴一定症状(易怒、焦虑、疲乏等);重度,每晚发生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临床症状表现突出。
治疗
1、心理治疗
(1)一般心理治疗。通过解释、指导,使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,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。
(2)行为治疗。进行放松训练,教会患者入睡前进行,加快入睡速度,减轻焦虑。
2、药物治疗
(1)苯二氮卓类。
(2)抗抑郁剂。如米安色林、阿米替林、多塞平、马普替林等。
3、其他
(1)生物反馈。可加强自我放松训练,对于减轻焦虑情绪。
(2)体育锻炼。适当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加重躯体疲劳感,对睡眠有利,但运动量不宜过大,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。
(3)调整生活习惯,如取消或减少午睡,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。
饮食
研究发现,令人困倦的神经介质是血清素,脑神经元在制造血清素时,需要色氨酸。因此,适量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,能更好地促进人脑分泌血清素,以利睡眠。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色氨酸,如牛奶、酸奶、小米、全麦饼、核桃、葵花子等,水果中的香蕉、无花果、大枣、龙眼、葡萄柚、苹果、梨等,也含有较为丰富的色氨酸。晚餐时多吃这些食物,对调理经常失眠效果很好。
中医还认为,一些食物或饕物有补心益脾、养血安神、镇惊之功效,可促进睡眠,如百合、桂圆、莲子、蜂蜜、小麦、银耳、枸杞、桑葚、灵芝和西洋参等,睡前食用或泡水饮用也能帮助你“做个好梦”。
预防
1、闭目入静。上床之后,半闭双眼(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)。此时,虽然精神活动仍在运作,但交感神经活动的张力已大大下降,既放松了身心又能诱导人体渐渐进入睡意蒙胧状态。
2、鸣天鼓法。上床后仰卧闭目,左掌掩左耳,右掌掩右耳,用手指弹击后脑勺弹到感觉自己有些累为止。之后头慢慢靠近睡枕,两后自然安放于身之两侧,这种放松的状态下,失眠者会很快入睡。